一、课程定位
《分子生物学》于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,是国家生物科学一流专业和生物学基地班专业核心课程,得到太阳集团tyc官网入口本科一流课程建设项目支持。课程实施科教融合理念和国际化思想,采用英汉双语教学方式,培养学生创新思想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。
二、教学设计思路
本课程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现象背后分子机制,总学时48。课程以“中心法则”为主线,讲述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;解释生物信息复制、基因组稳定和损伤修复、与疾病的相互关系,以及调控机制;讲述生物信息转录、转录调控,转录后修饰和加工及其调节;讲解生物信息翻译、翻译调控,翻译后修饰和加工;生物信息流动与细胞周期和个体发育之间的相互协调;最后,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合成生物学基本理论。
三、教学创新和特色
本课程教学采用“课堂讲解、课下阅读写作、小组讨论”相结合的教学模式。主要创新特色如下:
1.实践科学史引导的教学方式。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,即假说的提出、实验设计思路、实验验证以及相关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经历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、树立科学情怀和国家情怀,实现课程思政。
2.实施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。教师给每个学生1-2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科学问题,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查找文献、阅读文献、撰写综述论文,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. 实践小组讨论模式。教师提供近年发表的,与课程内容相关Cell、Nature、Science等期刊论文,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学习,小组之间讲解和讨论,培养学生科研素养。
4.采取英汉双语教学模式,实施部分课程内容的英语教学,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。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课程学术词汇、学术思想的英语表述,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手段。使用的教材是:Robert F. Weaver编写的《Molecular Biology》(第五版)和Bruce Alberts和Alexander Johnson等编著的《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》(第五版)。
5.建立实时文献库。教师结合其科研工作,广泛阅读文献,及时更新课程相关内容,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。
四、教学效果
在多年尝试教学创新过程中,团队发表了19篇教研论文,阐述科学史引导教学、问题导向教学、全英文教学等方面的教学方式。团队成员曾获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(2018年)和三等奖(2016年)各1项,获批自治区生物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。学生课程论文经任课教师指导修改后发表在SCI收录和CSCD期刊。
五、课程团队
课程主持人莫日根教授,团队成员包括哈达教授和范丽菲副教授。莫日根教授主要从事基因组稳定和演化机制研究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,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;哈达教授研究植病互作的分子机理及信号转导和MicroRNA与基因表达调控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,发表The Plant Cell等期刊论文多篇;范丽菲副教授主要研究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,发表J Cell Sci等期刊论文多篇。